家长有这3个习惯,容易把孩子养得内驱力全无
过多的家长包办,会让孩子失去主动做事的有个养责任心。
拖延是习惯儋州市某某超声设备培训学校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小毛病。
哪怕是容易家长,生活中也会有那么几个瞬间想“摆烂”:碗筷等会儿再洗吧,把孩工作拖到要通宵,内驱减肥计划一拖再拖……
放在小孩子身上,力全这种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磨蹭”。家长
孩子磨蹭,有个养是习惯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
有的容易孩子起床,喊了20分钟还不起来;眼看就要迟到了,把孩出门动作还是内驱慢吞吞;放学回家写作业,更是力全左顾右盼、东摇西晃,家长无论大人怎么急,孩子们还是不慌不忙,气定神闲。
一个磨蹭的小孩,有可能是“天生的”,有的孩子本身的生长节奏比较慢,天生“慢半拍”;有的孩子是因为年龄小,对时间的认识不足,主观时间没有与客观时间相统一;因为性别差异,儋州市某某超声设备培训学校男孩可能比女孩自制力更差一些……
也就是说,孩子的磨蹭,并不完全都是他的错,很多时候是由他们的成长规律决定的。
但也有一些外在原因,如家长的不恰当行为,也可能会导致孩子拖拉、磨蹭,尤其是下面这三件事。
01
家长太关注孩子的错误
让孩子信心不足,并产生畏难情绪
孩子如果总是拖延,可能是畏难情绪在作祟。
为什么畏难情绪会影响拖延呢?
当孩子认为一件事很难时,第一反应就是“我做不到”,接着担心失败之后会遭受批评和打击,于是,逃避就变成了他的王牌。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当他避开这件事的时候,和这件事相关的不愉快的记忆也被避开了。
认识一位妈妈,学钢琴是她儿时的期盼,她非常希望孩子能圆自己童年的梦想。
她花了很多钱送女儿去学钢琴,甚至用几个月工资为女儿买了一台钢琴。
可是学了一段时间,女儿几乎毫无进步,尤其是要学新曲子时,孩子总是不愿意开始。
她渐渐地失去了耐心,经常批评女儿:“你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地方还弹错?”
女儿对练琴越来越排斥,她也越来越急躁,几乎每天练习前,女儿都要磨蹭半天,三催四请。
有一天,看到女儿坐在钢琴前心不在焉地玩手,她忍不住动手打了女儿。
女儿委屈大哭:“我真的学不会……”
妈妈这才知道,孩子对练琴产生了恐惧感。
一提练琴,女儿的情绪就和“练不好的挫败”联系起来,内心涌起对失败的害怕和焦虑,不肯全心投入甚至宁愿做点儿别的事情。
孩子无法控制要开始或完成一件事情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拖延就变成了一种防御。
这种情绪的产生和孩子自身能力有关,也与家长平时教育中过多的打击和否定有关。
写作业拖拉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他总是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或是有太多写不完的作业,父母又给了他太多负面的评价时,他就不愿意主动写作业。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磨蹭、拖拉的毛病。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能做好某件事,他又怎么可能主动去做呢?
换一句话,面对一件事情的消极情绪越多,孩子越是会不愿意开始。
02
过多的包办
让孩子失去了主动做事的责任心
有的孩子做事不自觉,是因为他认为这件事的责任不在于自己。
网上有这样一则视频,一位妈妈因为女儿上学总是磨磨蹭蹭,这位妈妈就在女儿准备出门上学时,用了一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她学着女儿平常磨蹭的样子,慢悠悠地穿衣服,女儿在门口急哭了,一直在催,让她快一点。
孩子磨蹭、拖拉,大人无奈“躺平”之后,他们反倒变得积极主动了。
当家长抽身之后,孩子才知道,按时上学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没有完成,那么结果也会是自己承担。
反观生活中很多孩子的表现,他们似乎不怕磨蹭带来的任何后果,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兜底的父母。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指出: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做了父母之后,大家几乎都逃不过为孩子忙里忙外的宿命,忙着忙着,就不自觉地把孩子身上的责任揽了过来。
很多孩子散漫、磨蹭,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是自己的责任。
当他什么事情都被安排好了,自觉的能力就消失了。
家庭中,如果父母包办太多,或者看孩子动作慢,心里着急,就冲上去帮孩子三下五除二地做好,从小没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等到需要孩子自己做的时候,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这样一来,孩子便形成了心理上的惰性,想着就算自己没做好,父母也会来帮忙,最后的结果是:“只要你不催,我就不动。”
就像上学这件事,家长能做的事情,是准备早餐,送他去学校。中途适时提醒,给予引导和帮助,你把你该做的做完,剩下的责任,应该让孩子自己承担起来。
如果事事都由大人去掌舵,孩子就能心安理得地等着被安排。
想让孩子做事自觉点,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建立起清晰的界限感,把孩子的责任还给他。
不然,无孔不入地“照顾”,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和惰性。
03
过多的催促,让孩子开始消极抵抗
磨蹭成了一种隐形攻击
我们常常发现:父母越是着急,孩子反而越是慢吞吞。
其实,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是讨厌被人命令的。
用写作业这件事来举例,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去学习,这件本来可以是孩子主动去做的事情,完全变成了“被动”,孩子的主动性就在长期的催促声中消磨掉了。
“你怎么还不开始写作业?”
“这都几点了?”
“你不是说以后要按时写作业的吗?”
有些孩子会觉得:我明明自己会做,你一催,我就不乐意了。
心理学中,人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我们因为自己的意愿,自发地才去做一件事;外在动机,则是我们会因为某个外在原因,而去做出某个行为。
催促不知不觉地将孩子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最后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做事情不情不愿。最令人担忧的是,父母的催促声不总是心平气和的,反而非常刺耳。
很多父母一边催,一边愤怒地吼骂,仿佛在逼迫孩子“就范”。
当父母愤怒时,孩子内心也会有愤怒的感觉,他们往往不会直接与父母冲突,而是选择了一种隐形的反抗方式——磨蹭和拖延。
当孩子感觉不被尊重,感受不到父母的温暖,没有一点自己做主的权利,就会用磨蹭来消极抵抗,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自己的自主权。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催得越多、越急的家长,更容易培养出爱磨蹭的小孩。
孩子们通过拖延和不作为,自主意识反而得到了加强,拖延是他们获取掌控感的一种方式。
《拖延心理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拖延常常是一个人的独立宣言,一个人试图通过拖延来告诉人们,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权的人,我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
因此,孩子的磨蹭的背后,也可能是一种心理问题,他们试图用磨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提醒家长改变教育方式。
比起一味地“要求”“催促”“说教”,大人需要换个方式与孩子沟通,尤其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更要注重方法的调整。
磨蹭的小孩,并不是坏小孩,他们只是短暂地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和帮助。
家长多了解原因,才是根治磨蹭的良药,你能理解他,你才能帮助他。
养育一个“磨蹭小孩”,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们彼此都要“慢一点”。
喜欢今天的文章,记得文末点个【赞】,感谢大家!
欢迎订阅
《中国教师报》
方式一:邮局订阅,邮发代号
1-192
方式二:扫描二维码一键订阅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
作者 | 钱志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插画 | 在在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全)
(责任编辑:热点)
-
节后返工第一天,南北方的天气完全是两种不同体验。北方小伙伴在“湿冷魔法”中瑟瑟发抖,甚至翻出了压箱底的秋裤;而南方小伙伴却还在“秋老虎”的热浪里挥汗如雨,靠空调“续命”…… 北方:雨一直下,气氛 ...[详细]
-
最传奇的单亲妈妈离世:4个孩子个个优秀,原来她竟如此教育孩子
▲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一到假期,孩子就抱着手机疯玩?↓晓敏老师来支招↓前几天同事和我闲聊时,说郑佩佩老师离世了。我惊呼一声,脑袋里一闪而过 ...[详细]
-
据巴勒斯坦通讯社23日报道,以色列军队当天袭击约旦河西岸多地,造成至少7人死亡,另有多人受伤。 报道说,以军在约旦河西岸北部图勒凯尔姆难民营开枪打死一名妇女,打伤另外3人。一架以军无人机还袭击了 ...[详细]
-
当地时间7月22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宣布,在该国南部布什尔附近海域扣押了一艘悬挂多哥国旗的油轮,油轮上载有超过150万升走私燃料。 目前,该油轮以及12名船员均被伊朗扣押。据悉,船员的国籍 ...[详细]
-
刚刚升入初中,面对突然增多的学科,我家Coco显得比小学更努力了,每天写完老师作业,还要给自己安排复习、预习任务,总是要干到很晚才休息。可拿到第一次月考的成绩,Coco直接懵了:“我这么努力,怎么成绩 ...[详细]
-
7月21日-23日,巴勒斯坦各派别内部和解对话在北京举行。今天23日)上午,巴勒斯坦各派别内部和解对话闭幕式举行。 巴勒斯坦各派代表签署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团结的《北京宣言》。 总台央视 ...[详细]
-
每年这段时间,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一边是中考群满天报喜红包雨下不停,另一边是有家长因孩子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上车而焦虑担忧。纵观人生这趟漫长的旅程,不仅是学生,更是家长,应该要明白,中考,也只是人生众多挑 ...[详细]
-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电影创作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在去年《长安三万里》《封神》等作品的基础上,今年暑期档影片再次迸发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魅力。今天7月22日)的系列报道《中国 ...[详细]
-
刚死不久的螃蟹,还能吃吗?2025-10-06 23:41:3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张令旗 ...[详细]
-
每年这段时间,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一边是中考群满天报喜红包雨下不停,另一边是有家长因孩子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上车而焦虑担忧。纵观人生这趟漫长的旅程,不仅是学生,更是家长,应该要明白,中考,也只是人生众多挑 ...[详细]